No. 1583 [cf. Nos. 1579(I, 15, J), 1581,(10), 1582(11), 1499-1561]
菩薩善戒經[09]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

[10]宋罽賓[11]沙門求那跋[12]摩譯

【1 九門淨戒(補T1582)】【2a 廣說一切戒(缺自性戒)】【2 釋(缺解1,3)】【2 廣明一切戒(缺解1)】【2 明依戒修學即能學(缺解1)】【1 明依戒修學(缺解2)】【1 廣明修學(缺解2)】【1 明從他正受(缺解2)】【1 明從他正受(缺解2)】【1 明受戒】

菩薩摩訶薩成就戒,成就善戒,成就利益眾生戒,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,若言不具優婆塞戒,得沙彌戒者,無有是處。不具沙彌戒,得比丘戒者,亦無是處。不具如是三種戒者,得菩薩戒,亦無是處。譬如重樓,四級次第,不由初級至二級者,無有是處,不由二級至於三級,不由三級至四級者,亦無是處。菩薩具足三種戒已,欲受菩薩戒,應當至心,以無貪著,捨於一切內外之物。若不能捨,不具三戒,終不能得菩薩戒也。

【2 明持戒】

爾時受者,自觀己身,如觀智者。爾時於寂靜處,禮十方佛,東向像前,右膝著地,合掌而言:「大德!十方佛菩薩,僧聽。今我某甲,求菩薩戒,我已具優婆塞戒,乃至具智者事。」是故我從十方佛菩薩僧,求菩薩戒,今十方佛菩薩僧,觀我心,我若有不信心,毀菩提心,有惡心、虛誑心,莫施我戒,若其無者,當施我戒,憐愍故,第二第三亦如是。至心默然,住專念已,而作是言:「今已施我菩薩戒,我已得菩薩戒」。何以故?十方佛菩薩,以他心智觀我心,我有真實心,當知已施我戒,憐愍故,今我無師,十方佛菩薩為師,第二第三亦爾。爾時十方佛菩薩,即作相示,當知得戒。

【3 重明受戒】【1 明簡擇戒師】【1 明戒師有慧無信不應從受】

十方佛菩薩,告諸大眾:「破世界,有某甲真實受菩薩戒,我今已施,憐愍故,今此人無師,我為作師,我今護念,是我法[01]弟。」即起禮十方佛菩薩,是為自羯磨。

【2 明戒師有其六蔽不修六度不應從受】

若有智者,以憍慢故,不從受者,不得菩薩戒。若是破戒者;若智者在遠方;若國土亂;若自重病;若為利益多人;若更無受處,出家在家;若能捨能施,深心立願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爾時若有同菩提心、同法同意、能說能教、善知義者,欲受戒人,應往其所,頭面作禮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而言:「大德!諦聽!我今從大德,乞受菩薩戒、大自在戒、無上戒、無勝戒。大德!於我不重心者,為憐愍故,乞施我戒。」若彼大德,默然聽者,即應還起,更整衣服,向十方三世諸佛世尊,及住大地諸菩薩等,頭面作禮,[02]任己智力,讚歎諸佛,及諸菩薩,所有功德,專念三寶,在佛像前,長跪合掌,作如是言:「大德!我今某甲,乞受菩薩戒,大德!今當為憐愍故,施菩薩戒。」若彼大德,默然聽者,受者爾時應當至心專念三寶生歡喜心。復作是念:「今我已得成就無量無邊無上功德寶藏,當得菩薩所受持戒。」復應一心默然而住。爾時智者,語受者言:「善男子!諦聽!法弟菩薩,汝[03]今真實是菩薩不?真實發於菩提心不?」受者答言:「大德!實是智者。」復言:「汝今具足三種戒不?」答言:「具足。」又問:「能捨內外所有物不?」答言:「能捨。」又問:「惜身財不?」答言:「不惜。」又問:「汝能從我受一切菩薩戒,攝持一切菩提道戒,利益一切諸眾生戒,是戒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戒,汝能持不?」答言:「能。」第二第三亦如是。爾時智者,應唱是言:「十方諸佛及諸菩薩大德,僧聽。今某甲,求我從十方佛菩薩僧。」乞受菩薩戒已,具三戒發菩提心:「真實菩薩,能捨一切內外所有,不惜身命,願十方諸佛菩薩僧,憐愍故施某甲菩薩戒,憐愍故施無量無邊無上功德寶藏戒,為利益眾生故,增長諸佛菩薩法故。」第二第三亦如是。爾時諸方有涼風起,智者當知十方諸佛諸菩薩僧,施是人戒已,語受者言:「某甲諦聽!十方諸佛諸菩薩僧,今施汝戒,如一切三世菩薩戒,汝當至心持,能持不?」答言:「能。」第二第三亦如是。爾時智者敬禮十方諸佛諸菩薩僧及禮佛像,禮已復唱是言:「十方諸佛菩薩大德聽今某甲」,三說時已,從十方諸佛及菩[04]薩,得菩薩戒,說者:「我是受者某[05]甲,我為某甲證人,大師者謂十方無量諸佛菩薩僧是,小師者我身是也。」

師有二種:一、可見。二、不可見。不可見者,十方諸佛菩薩僧是。可見者,我身是。於可見不可見師邊,是人得戒竟,第二第三亦如是。如是羯磨竟。羯磨竟,二俱默然。

【2 明住戒人量機授法】

爾時十方世界諸佛及諸菩薩知是相已,告諸大眾:「彼世界中,有如是人,從彼智者受菩薩戒,如是人者,是我法弟,我今至心憐愍護念,以十方佛諸菩薩僧,憐愍護念故,授者受者俱增善法。」默然小住已,便起敬禮十方諸佛諸菩薩僧,是名菩薩受菩薩戒已。一切戒、無上戒、無邊戒、功德聚戒、寂靜戒、淨心戒、破一切眾生煩惱戒。

【3 明師簡弟子】

如是戒者,勝於十方一切聲聞辟支佛戒。何以故?度脫一切諸眾生故,菩薩受菩薩戒已,應當學讀菩薩法藏菩薩摩夷,菩薩欲受菩薩戒時,先當觀察,若不信者,不應從受,慳者、貪者、不知足者、破戒污戒,不敬重戒,喜貪瞋者,無忍辱者,不能為他遮罪咎者,懈怠、[06]嬾墮、貪受世樂、樂說世事,乃至不能一念之頃,念於三寶,疑網癡闇,不能讀誦,菩薩法藏,菩薩摩夷,及生誹謗。如是之人,不應從受,既受戒已,不應向彼不信者說,乃至不向謗大乘者說。何以故?若不信者,以是因緣,墮地獄故。是故菩薩不應向說,若說得罪,菩薩定知向彼說,能破[07]彼人惡口惡業及不信心,說則無罪。菩薩既受菩薩戒已,師應為說,犯非犯法,若知至心能受,不為供養故受,不為效他故受,不為憍慢故受。爾時是師,便應為說,犯非犯法,某甲諦聽。

【4 廣辨戒相】【1 明四重】【1 辨四重相】【1 第五重戒】

菩薩戒者,有八重法,四重如先。菩薩若為貪利養故,自讚其身:「得菩薩戒,住菩薩地。」是名菩薩第五重法。

【2 第六重戒】

若有貧窮受苦惱者,及以病人,來從乞索,菩薩貪惜不施,乃至一錢之物;有求法者悋惜不施,乃至一偈,是名菩薩第六重法。

【3 第七重戒】

菩薩若瞋,不應加惡,若以手打,或杖,或石,惡聲罵辱;或時無力,不能打罵,心懷瞋忿。若為他人之所打罵,前人求悔,不受其懺,故懷瞋恨,增長不息,心不淨者,是名菩薩第七重法。

【4 第八重戒】

菩薩若有同師、同學誹謗菩薩方等法藏,受學頂戴相似非法者,不應共住。若定知已,不得向人讚歎其德,是名菩薩第八重法。

【2 隨義分別】【1 明他勝所以】

菩薩有二種:一者、在家,二者、出家。在家六重,出家八重,是八重法。菩薩若犯一一重法,若具足犯,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提,現在不能令心寂靜,是則名為名字菩薩、非義菩薩、是名菩薩[01]旃陀羅也,不名沙門、非婆羅門,不能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【2 明起下中纏犯戒不捨上纏即捨】

菩薩心有三種:下、中、上。若後四重下中心犯,不名為犯。若以上心惡心犯者,是名為犯。上者,所謂樂作如是四事,心無慚愧不知懺悔,不見犯罪。讚破戒者,是名上惡心犯。

【5 明淨戒經生不失】

菩薩雖犯,如是四重,終不失於菩薩戒也,如比丘犯四重失波羅提木叉戒。菩薩若犯比丘四重,亦失波羅提木叉戒,污菩薩戒。污者,現在不能莊嚴菩提,不得無量福德三昧,是名為污。

【4 明二緣捨菩薩戒】

有二因緣失菩薩戒,一者、退菩提心,二者、得上惡心。離是二緣,乃至他世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之中,終不失於菩薩戒也。菩薩戒者,不同波羅提木叉戒。

【3 明重受】

菩薩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,不名新得,名為開示瑩淨。今當更說受菩薩戒,是犯非犯,輕重之相,上中下異。

【2 明四十七輕】【2 別解(缺解1)】【1 障於六度攝善法戒】【1 障施】【1 障財施】【1 不供養像經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若於晝夜塔像、經卷,讀誦之人,千萬菩薩,不以華香供養、禮拜,不能讚歎,心不歡喜,乃至一念,是名犯重,不名八重,是名菩薩污心、疑心,有創墮落,起不淨心,若有所作,無恭敬心,不信故,懈怠故,是名犯重,不名八重;若無念心,是名犯輕。不犯者,若有淨心常求菩提;淨心者,如須陀洹所有四信。

【2 貪著利養戒】

菩薩若不知足,不少欲貪著利養,是名犯重,不名八重。不犯者,若能定知,以不知足能調眾生。

【3 不敬宿德同學戒】

菩薩若見上座、宿德、同學、同師,生憍慢心及以惡心,不起承迎、禮拜、設座。不共語言,先意問訊,若問所疑不為解說,是名犯重,不名八重,是名菩薩污心、疑心,有創墮落,不起、不淨,有所作。不犯者:若病;若眠;若亂心時;若至心聽法;供養佛時;寫經讀誦;解說論義;共先客語;[02]護說者心;知不與語,能令調伏;防僧制故;護多人故。

【4 不漸次受戒戒】

若比丘為求罪過聽菩薩戒,不信受者,不信教者,及不成就優婆塞戒,不成就沙彌戒,不成就波羅提木叉戒者,不得聽菩薩戒,聽者得罪。若比丘犯波夜提罪,不慚愧,不生悔,聽菩薩戒者,得偷羅遮罪。若比丘犯偷羅遮罪,不慚愧,不生悔,聽菩薩戒者,得僧伽婆尸沙罪。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罪,不慚愧,不生悔,聽菩薩戒者,得波羅夷罪,謂第八重,若有說者,得僧伽婆尸沙。是故經中作如是言:「不信者不應聽,不信者不應說。」

【5 不受四事供養戒】

有篤信檀越來請菩薩,若自舍,若塔寺,若村落,若國土,供給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,菩薩憍慢、瞋恨、輕賤不往受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6 入白衣舍不能說法戒】

若菩薩無伴獨行至白衣家,得錯謬罪。若到白衣舍不能說法、開示、教化令其供養佛法僧寶,是名犯重,不名八重。不犯者:若病;若闇鈍;若狂;若遠請;若道路恐難;知不受請,[03]令彼調伏;若先受請;若勤修善法時;若未聞義,為欲聞故;若知請主心不真實;若受彼請,恐多人瞋;若僧制。

【7 不受重寶施戒】

若有檀越以金銀、真珠、車磲、馬瑙、琉璃、頗梨、奴婢、車乘、象馬等物,雜色敷具奉施菩薩,菩薩應受,若不受者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不犯者:若狂;若知受已必生貪著;若知受已,施主生悔;若知施主施已發狂;若知受已施主貧窮;若知是物是三寶許;若知是物是劫奪得;若知受已多得苦惱,所謂王難、賊、盜、死亡、閉繫、惡聲流布、擯令出境;若知受已,不能捨,用修種福德於良福田。

【2 障法施】【8 輕慢障法施戒】

若有眾生為解義故,欲得聞法,[04]住菩薩所諮啟未聞,菩薩輕心、慢心不為說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不犯者:若知前人是惡邪見求覓過罪;若病;若病始差;若狂;若知不說令彼調伏;若佛未制;若知前人於三寶所不生敬重;若舉動麁疎;若知鈍根聞深義已生於邪見;若忍邪見;若知聞已轉向惡人宣說其事,破壞正法。

【3 障無畏施】【9 棄捨惡人戒】

若有惡人能作殺害及旃陀羅,菩薩若不親近、往返為說正法者,得罪。何以故?菩薩若見持戒精進,身口意淨,不生慈悲,若見惡人能生慈悲,是故菩薩若不為說,則得犯罪。不犯者:若狂;若王制;若僧制;若慮多人嫌;若知不說令彼調伏。

【10 自著廣厚衣戒】

若有檀越非親里,若長者,若婆羅門以種種衣奉施菩薩,菩薩應受;若菩薩自求多得,亦應受之,如衣鉢亦如是。如衣鉢[01]線亦如是,菩薩若到檀越邊求索縷線,使非親里織師織,教令緻織,務令廣厚:「我不自著。汝與檀越俱亦有福。」若檀越言:「我為師故,唯願自著。」菩薩得已,若自為身,往織師所,教令緻織,務使廣厚。若得衣已,自著者,犯重,不名八重。若不教者,不[02]犯。

【11 不畜衣財寶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應受、應畜憍奢耶敷具至百千萬數,金銀亦爾。聲聞之人但為自利,是故如來不聽受畜;菩薩不爾,為利眾生,是故聽畜,不得不受。若為知足名譽,故不受者,得失意罪,墮落不起,有所[03]作,有疑、不淨。若菩薩以懈怠因緣,不能利益諸眾生者,得罪。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12 默認是賢聖戒】

若菩薩為人所讚,言是十住,若阿羅漢至須陀洹少欲知足,默然受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2 障戒】【13 非法戲笑不呵戒】

若菩薩入僧中時,見有諸人非法戲笑不呵責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聽法時;為調伏故;為隨心說法故;為能利益故。

【14 倒說菩薩法戒】

若言:「菩薩不樂涅槃亦非不樂,不畏煩惱亦非不畏。何以故?流轉生死故。」若菩薩作是言得罪,何以故?菩薩樂於涅槃,聲聞緣覺所不能知,聲聞緣覺所樂涅槃,於菩薩樂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乃至無有一分。菩薩呵責、畏於煩惱,聲聞緣覺所不能知,聲聞緣覺呵責、畏於煩惱,於菩薩呵責、畏於煩惱,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乃至無有一分,何以故?聲聞緣覺但為自利不能利他,菩薩不爾,自利利他故,菩薩雖行有漏故勝羅漢,終日處漏煩惱不污,是故得罪。

【15 不護雪譏謗戒】

若菩薩不畏惡聲、不護惡聲,得失意罪。若他無惡橫稱他惡者,得犯惡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若為調伏加之惡語者,得失意罪,非是惡罪。不犯者:若呵外道詐來現受菩薩戒者;若心本無惡口出惡言;若顛狂者;若知呵責有大利益;若知瞋彼彼得利益;若為護戒不生瞋者得罪;若知瞋彼得現少利無他世大利。

【3 障忍】【16 瞋打報復戒】

若菩薩打者報打,罵者報罵,惱者報惱,得失意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17 不謙下悔謝戒】

若有菩薩共相譏呵,若實、不實,菩薩即應謙下歸謝,若不能者,得罪。不受歸謝,是亦得罪。以放逸故,不歸謝者,得罪;以放逸故,不受歸謝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知彼人由來弊惡常來求人短;若知不受令彼破惡。

【18 懷忿不捨戒】

若菩薩於他瞋恨,常生念言:「我若見時,當打當罵。」不休不息,不能自調者,犯罪。

【19 與比丘尼同道行戒】

若菩薩與比丘尼共同一道行,不犯;若有貪心,得罪。不犯者,為調伏[04]故。

【20 不從非親里尼受食戒】

若菩薩從非親里尼受食不犯,何以故?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,於諸眾生無非親里。

【4 障精進(缺解5)】【21 染心御眾戒】

若菩薩為貪作使多畜弟子,犯罪。不犯者:若為調伏;若為護法;若為利益;若無貪心。

【22 耽著睡眠戒】

若菩薩懈怠懶惰,不勤精進,樂眠臥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病、若病差氣力未足時;若遠行時;若讀誦疲乏時;若思惟對治時。

【23 虛談棄時戒】

若菩薩共談世事無益之言,得罪。不犯者:若[05]他問說;若隨他心為調伏故;說時至心莫作增減。

【24 不求教授戒】

若菩薩憍慢心故,不諮問師,不受師教,得罪。不犯者:若病;若狂;若癡;若大聰明多聞有智;為調眾生;若入定時。

【25 不對法欲心戒】

若菩薩欲心起時,不觀對治,疾調滅者,犯罪。不犯者:雖觀對治煩惱力盛不能令滅;若故自試發欲心時。

【6 障慧】【1 五約法】【26 不學小法戒】

若菩薩言:「不應受聲聞戒,不應讀聲聞經,何以故?聲聞經律不能利益諸眾生故。」若作是言,犯重,不名八重。不犯者:為貪著小乘經律者。

【27 背大向小戒】

若菩薩不讀、不誦菩薩法藏,一向讀誦聲聞經律,得罪。不犯者:若不聞知有菩薩藏。

【28 捨內學外戒】

若菩薩不讀、不誦如來正經,讀誦世典文頌、書疏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為論[06]議破於邪見;若二分佛經;一分外書。何以故?為知外典是虛妄法,佛法真實故;為知世事故,不為世人所輕慢故。

【29 不信深法戒】

若菩薩聞菩薩藏、聲聞藏有不可思議事,不信、不受,言非佛說,若自謗,若是他謗,得罪。若菩薩作是言:「我智力羸弱,肉眼不淨,不見如來甚深境界,如來境界佛眼所見,唯佛能知,一切法界非我所及。」若能如是思惟觀者,是名實行。菩薩忍與不忍二俱不[01]犯。

【2 三就人】【30 瞋慢讚毀戒】

若菩薩生瞋慢心,自言持戒、多聞,智慧悉勝汝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不犯者:若為破邪見;為破輕蔑於佛法者;若為伏彼自大心故;為未信者生信心故,已生信者得增長故。

【31 不往聽法戒】

若菩薩聞說法處,乃至一由旬不往聽者,得罪。若輕說者不往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若懈怠不往者,得失意罪。不犯者:若不覺、不知、不聞;若病;若病初差氣力未足;若知說者顛倒不正法;慮說者生羞愧心;若說一法更無異義;若修善法;若化眾生;若不解彼說;若不能憶念。

【32 輕毀法師戒】

若菩薩輕說法者,不生恭敬,不讚其德,嗤笑所說辭義不正者,得罪。

【2 障四攝利眾生戒】【1 障同事】【33 不為助伴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眾生所作事務不與同者,得罪。所謂去來入出擁護財物,和合鬪諍作諸善事,戒施多聞不共同者得罪。不犯者:若病;若不知作;若自營大事;若先許助他;若自修善法;若慮多人瞋;若喜、若癡、若狂;若知不同能調伏彼;若僧制。

【34 辱打法師戒】

菩薩若輕說法之人,罵辱、打擲、嗤笑所說但依文辭不依義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35 不隨順眾生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不能隨從眾生心者,得罪,所謂行住坐臥修諸善事。

【2 障愛語】【36 不瞻事病人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見病苦人不能[02]瞻養作給使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自病;若無事力應廣勸化有事力者;若彼病者多有宗親;若自急修無上善法;若先#01#瞻他病;若根闇鈍。如病,貧窮困苦亦復如是。

【37 不呵勸惡人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見惡眾生修行惡法,不能教呵、勸勉之者,得失意罪。不犯者:若知是人有善知識能教呵責;若知為說不隨其語;若[03]到解語;若有害心。

【38 畜白衣物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所畜之物與白衣同者,得失意罪。

【39 金銀木角器受食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不應以金銀盂器受取飲食,所畜銅器不得同彼白衣,木器、角器悉不聽用,用者得罪。不犯者:若失本器;若行路請時;若重[04]病。

【40 受恩不念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受恩不念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

【3 障布施】【41 有恩不報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受他恩惠不能報者,得罪。報者應當持戒、精進、坐禪、讀誦經典,隨施主心所喜之事而以報之。不犯者,施主不受。

【42 患難不慰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見有苦人,若死、失物、王賊、水火、親屬離別,應往其所,說法慰喻,隨其所須任力給施,若不能者,犯罪。不犯者:若不得自在;若自重病;若不受語;若有疑難;若王瞋彼人;若僧制。

【43 不如法攝眾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若畜弟子,不能從諸篤信檀越求索所須衣食、臥具、醫藥、房舍,隨時供給,又不隨時說法教化者,得罪。不犯者:若知弟子有大勢力、聰明、福德、多諸檀越;若是外道詐來盜法;若知不能增長佛法。

【4 障利行】【44 不隨喜讚揚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應常讚歎他人善事,若隱他德者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不犯者:若前人遮;若[05]亂鈍不知;若重病;若慮他嫌;若難了知如菴羅果等。

【45 床高過八指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所坐床榻過八指者得罪。不犯者:若說法時;若受篤信檀越請時;若至外道祠中坐時。

【46 不行威折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若弟子中應瞋不瞋,應呵不呵,應罰不罰,應擯不擯,得罪,是罪因煩惱犯。不應瞋而瞋,不應呵而呵,不應罰而罰,不應擯而擯,得罪。不犯者:若知弟子能燒塔寺作大惡事,或殺師和尚;若同師、同和尚;若父母;若待時;若定了知以是因緣破壞眾僧;若知後時自生慚愧。

【47 不神力折攝戒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獲大神足,見可怖者而不怖之,可生信者不令生信,得罪。不犯者:若知一切信邪倒見,不信佛法。

【3 總結無犯】

菩薩若受菩薩戒已,[06]常至心念,不作犯想。

【3 明犯已能悔】

如其犯已,尋應向人發露懺悔。

【2a 略說一切戒】

所謂大小乘人,能善解義,善宣說者,是名菩薩一切戒。從菩薩初地,解六波羅蜜至一切戒,一切悉是菩薩禁戒,是名一切戒。如來先於聲聞經中所未說者,今於菩薩藏摩夷中說。何故名為一切戒?總說出家、在家戒故,[07]是一切戒。

【3 難戒】

難戒者,有三種:一者、菩薩有大自在,財富無量,悉能捨離,受菩薩戒,是名難戒;二者、菩薩急難之時,猶不令戒,有微瑕析,況復毀破,是名為難戒;三者、菩薩雖隨眾生,行住坐臥,常堅持戒,不令毀犯,是名難戒。

【4 一切自戒】

一切自戒者,有四種:一者、受,二者、性,三者、修,四者、方便。受者,謂三羯磨。性者,謂與性共俱。菩薩摩訶薩性柔軟故,身口意業,常善修者,於無量佛諸菩薩所修方便者,如諸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,教令修[01]集身口意善,是名一切自戒。

【5 善人戒】

善人戒者,有五種:一者、自持禁戒;二者、教他令持;三者、讚戒;四者、見樂持者,歡喜讚歎;五者、有犯隨悔,心無休息,是名善人戒。

【6 一切行戒】

一切行戒者,有十三種:一者、發願迴向涅槃,二者、廣大;三者、清淨;四者、歡喜;五者、不破;六者、不牽;七者、堅固;八者、瓔珞;九者、真實;十者、義;十一者、信;十二者、寶;十三者、常,如聲聞地聲聞禁戒,一切善法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,是名一切行戒。

【7 除戒】

除戒者,有八種:菩薩常應作如是念,如我不喜死,一切眾生亦復如是,是故不應殺害物命,如我不喜劫盜、貪、婬、惡口、妄語、兩舌、無義語、杖石打罵等,一切眾生亦復如是。是故不應劫盜、貪、婬、惡口、妄語、兩舌、無義語、杖石打罵,是名除戒。菩薩乃至喪失身命,終不毀壞如是八戒。

【8 自利利他戒】

自利利他戒者,菩薩於戒遮處則遮,開處則開,若遮處不遮,開處不開者,得罪。菩薩知一切眾生可攝則攝,可捨則捨,身口淨戒常共檀波羅蜜行,乃至共般若波羅蜜行,如是淨戒自利利他,是名自利利他戒。

【9 寂靜戒】

寂靜戒者,從初受戒至心堅持,為四沙門果,為菩[02]薩果,不為身命,是名寂靜戒。菩薩坐時,見王長者起者,得罪。若先[03]加趺,見王長者跪者,得罪。若先衣,不整見王長者,[04][僉*殳]容整服者,得罪。若王長者說惡語時,隨意稱讚者,得罪。不疑之處強生疑者,得罪。應疑之處不生疑者,得罪。菩薩戒者,初夜後夜不得眠臥,善願善行,善法具足,堪任中用,正命成就,遠離斷常,具行中道,離五欲樂,無上無勝,遠離邪見,不破不壞,是名寂靜戒。

【2 明戒勝利】

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妙果,以是戒聚因緣故,具足尸波羅蜜,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已得具足五事功德,一者、常為諸佛菩薩所念;二者、受常淨樂;三者、臨死無[05]悔;四者、捨身得生諸佛世界;五者、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【3 明戒所作】

受持菩薩戒者,不自為身,唯為利他,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菩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,恒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,乃至十方諸佛菩薩,亦復如是。

菩薩善戒經[06]一卷